最後更新日期: 2023-02-09
媽咪在懷孕初期,因賀爾蒙變化,導致蠕動數度減緩,而中後期因子宮不斷擴張,所以引起消化問題。可藉由飲食習慣改善來減緩懷孕脹氣發生,並遠離7大類易產氣食物。
內容目錄
懷孕脹氣的原因
女人的身體在懷孕期間會經歷許多變化,而脹氣的原因包括生理和荷爾蒙的變化。脹氣引起的腹痛,可能會從輕微不適延伸到整個腹部、背部和胸部的劇烈疼痛。症狀常見有腹脹,胃或腸痙攣等。
懷孕初期脹氣
在懷孕的頭三個月,身體經歷了劇烈的荷爾蒙變化,黃體素和雌激素顯著增加,使得子宮內膜變厚,為胎兒的生長做準備,它們所造成的影響如下:
黃體素(progesterone,由卵巢分泌,也稱為孕酮):為了提供胎兒穩定的居住空間,黃體素會降低子宮收縮的速度,與子宮同為平滑肌的消化道也會受到影響。隨著消化道肌肉因黃體素而鬆弛、消化系統會顯著減慢,減緩了蠕動的速度,使食物停留在胃中的時間增加,容易有脹氣引起的不適。
雌激素(estrogen,也稱為動情素,是一種女性荷爾蒙):雌激素逐漸增加,加上骨盆腔與子宮頸充血,會使身體保持水份和氣體,這也是導致陰道黏膜增生,導致分泌物增加的原因,並可能導致腹部不適和疼痛。
懷孕中後期脹氣
在懷孕中期和後期,孕吐和疲勞等症狀會逐漸消失,但子宮會因為不斷增長的胎兒而改變位置。隨著子宮擴張,會對周圍器官造成壓力,引起消化問題,如便秘和過量氣體,也會導致不舒服的腹脹和脹氣。
懷孕脹氣怎麼辦?
雖然懷孕帶來的身體變化可能會讓孕媽咪不舒服,但這些變化對胎兒的成長是必要的。生活方式的改善有助於減少多餘的氣體,還可以減輕伴隨脹氣而來的一些不舒服症狀,例如改變某些飲食習慣。
在懷孕後期,可以改成少量多餐的用餐方式,喝水也可以幫助改善消化和預防肌肉痙攣。而以下食物容易導致過量氣體,如果有脹氣症狀的孕媽應酌量食用:
●油炸食品
●豆類
●十字花科蔬菜:像是花椰菜,白菜,甘藍等
●乳製品:如牛奶和優格
●全穀類
●人工甘味,像是果糖和山梨糖醇
●碳酸飲料,如蘇打水和汽水等
由於每個人對食物的反應都不同,透過每天的飲食紀錄,可以幫妳找出哪些食物會引起消化問題,如此即可減少這些食物和飲料來源,以輕脹氣疼痛和腹脹。
其他懷孕腹痛的原因
體內多餘的氣體會導致腹部、背部和胸部出現刺痛感覺。然而,腹痛也可能因為其他疾病引起,了解可能導致腹痛的情況,可以幫助妳決定是否需要去看醫生。
可能導致懷孕期間腹痛的情況包括:
便秘便秘是懷孕期間很常見的症狀,一項研究報告稱,1,698名參與研究的懷孕婦女當中,有13%在懷孕期間有便秘情況。
便秘會導致腹脹和腹痛,可以增加每日纖維攝取量,以及飲用大量水份,以減少懷孕期間的便秘情況,建議孕媽咪如果非不得已需要用瀉藥幫助排便,應該先諮詢醫生。
(延伸閱讀:懷孕排便不「順」WHY?改善孕婦便祕的5大絕招公開!)
大腸激躁症(Irritable bowel syndrome)大腸激躁症(IBS)是一種常見的病症,會導致腹部絞痛、腹脹、脹氣、腹瀉或便秘。原本就有大腸激躁症的女性,可能會注意到症狀在懷孕期間惡化,因為荷爾蒙的變化和壓力會加遽大腸激躁症症狀。
患有大腸激躁症又準備懷孕的女性,可以先與醫師討論在懷孕期間如何因應症狀,以及可能的藥物變化。
假性宮縮(Braxton-Hicks contractions)也稱為「練習」收縮,就是子宮不規則的收縮,這種症狀通常發生在妊娠晚期;與逐漸持續更長時間並且變得更加疼痛的生產陣痛不同,假性宮縮是不規則的,收縮間隔時間較短,且通常休息一段時間就能緩解。
(延伸閱讀:一直宮縮但沒有產兆是什麼原因?4面向判斷真假宮縮!)
子宮圓韌帶疼痛子宮圓韌帶產生向前拉扯的力量使子宮前傾,而不會向後、或向下滑動,為子宮提供支撐。隨著子宮的擴張,它會拉伸這些韌帶,特別是圓韌帶,這種拉伸會導致下腹部或腹股溝疼痛。
HELLP症候群HELLP是描述該病症的主要症狀的首字母縮寫,H =溶血,EL = 肝臟酵素升高和LP =血小板計數低。HELLP是一種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,於懷孕期間的發生率約為0.1-0.6%,而在重度子癇前症(severe preeclampsia)的婦女,有5-10%會發生HELLP症候群。
HELLP大部分患者會出現似感冒症狀(flu-like symptoms)、疲憊、噁心、嘔吐和右上腹痛或不舒服,其中20%的人並沒有出現高血壓。若發生肝臟出血,這些患者可能會因為橫隔膜刺激而出現頸部和肩膀疼痛的情形。如果婦女出現這些症狀或懷疑她們可能患有子癇前症或HELLP症候群,必須立即就醫。
結論雖然脹氣會導致不舒服的症狀,但從外表很難辨別。飲食習慣的改變可以減少過量的氣體。
過量的氣體會引起腹痛,然而其他疾病也可能引起這個症狀。如果患者出現以下任何症狀,應即時諮詢妳的醫師:
小便時疼痛或燒灼感、陰道出血或斑點、不尋常的陰道分泌物、發燒、噁心或嘔吐等
如果真的不知道腹痛原因為何,可以打電話或去看醫生,以確保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