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日期: 2021-12-06
Baby生病不慌張!
這樣做,BABY冬天肌膚不NG
嚴冬逼近的時節,爸比媽咪在照顧寶寶時也有更多細節要留意!在寒冷的氣候,嬰幼兒的健康容易出現哪些狀況?如何預防與避免?一起參考專科醫師提供的照護重點,讓孩子平安健康的度過冬天!
冬天的腳步悄然接近,許多嬰幼兒疾病或小問題容易在這時發生,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王怜人表示:「像最近的天氣比較陰溼,雖然氣溫沒有降很多,可是很多家長因為天氣陰涼就幫寶寶加穿衣服,造成寶寶太熱流汗而引發熱疹或溼疹門診案例。」
內容目錄
冷熱變化大,寶寶適應不良
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吳幸霖亦補充:「溼疹是嬰幼兒在冬季常出現的症狀。」主要是父母幫他加穿衣服禦寒時,沒留意到他的體溫已經太熱、甚至流汗,當皮膚經過汗水刺激後造成溼疹;除此,冬天的皮膚較乾燥,要特別注重保溼。另外,冬天常見的疾病還有腸胃炎。吳醫師最近門診時發現好幾病例因腸胃炎不適而就診,甚至還有1、2個月大的寶寶患有腸胃炎,引發原因可能是家人患有腸胃炎,加上衛生清潔沒做好而間接傳染給寶寶。
除此,當冷熱溫度變化太大,孩子因為適應不良容易出現鼻塞、打噴嚏、流鼻水等類似過敏症狀。吳醫師舉例,像幫孩子洗澡時在浴室有使用暖氣,可是回到房間由於溫度太低,孩子就容易出現溫度適應不良,出現鼻塞、流鼻水等症狀。他也進一步解釋,原則上造成鼻塞的原因如下:病毒感染、冷熱變化大、或是對於塵蟎過敏造成。所以家長不妨觀察寶寶的鼻塞是何種原因,再調整居家溫度或帶孩子就醫。
寶寶冬季肌膚常見問題
皮膚薄+保水度不成熟引起
人體的皮膚構造分為表皮、真皮、皮下組織,而表皮的最外層是角質層,主要有兩個功能:1保護作用,預防外界微生物入侵體內;2維持水分。可是嬰幼兒的這兩個功能還未成熟,水分容易蒸散而造成皮膚乾燥,特別是剛出生到10歲左右的孩子,是一生中肌膚最乾燥的時期,再加上嬰幼兒的皮膚厚度是成人的1/2~1/3(成人的肌膚厚度約為2~3mm),因此整個結構較為脆弱,導致容易隨溫度改變而乾燥或受傷。 兩位醫師亦列出嬰幼兒在冬季常見到的皮膚困擾,並說明緩解、預防方法。
1.溼疹
引起溼疹的原因比較廣泛,可能是接觸到不潔物品,例如寶寶睡在大人睡過的枕頭上,不小心碰到不潔淨的枕頭上即可能會引起溼疹,甚至刺激性的化學物品像洗衣精,也會引發接觸性皮膚炎。原則上,如果起紅疹是因為接觸性造成,盡可能避免碰觸會令肌膚過敏的東西。
2.異位性皮膚炎 – 分為過敏性與非過敏性
至於異位性皮膚炎則屬於過敏體質的皮膚炎,吳幸霖醫師指出:「引發原因通常與飲食有關,可能食用了會令皮膚過敏的食物,像是蝦子,經過一段時間刺激而產生異位性皮膚炎。」因此,在替4~6個月的寶寶添加副食品,蝦子、螃蟹等海鮮類食物建議避免,以免幼兒食用這些食物出現過敏症狀。
長期性、反覆發作
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是長期性、反覆發作導致,如果一直給孩子過敏原的刺激,不僅會延長恢復時間,同時引起更多的過敏部位,也讓寶寶的皮膚表皮變乾、摸起來粗糙,因此要很注重保溼。吳醫師說明,如果異位性皮膚炎照顧不好,孩子會因為皮膚乾癢而一直抓,造成肌膚變得更敏感,導致破皮、流膿、流血,嚴重還可能引起細菌感染。
如何判斷異位性皮膚炎?吳醫師表示:「若年齡兩個月以上的寶寶皮膚反覆發癢且有過敏家族病史,即要考慮是異位性皮膚炎。」至於異位性皮膚炎的好發部位多在臉頰及四肢。
王怜人醫師也進一步說明:「異位性皮膚炎分為過敏性與非過敏性。」即使寶寶患有異位性皮膚炎,由於他們的皮膚表皮還未完全成熟,若能妥善照護與保溼,亦有機會恢復健康膚質。
異位性皮膚炎是長期性、反覆發作導致。
改善方法
(1)減少引發過敏的刺激物
有時反覆發作的溼疹因為孩子感到癢而一直抓,造成破皮、甚至產生傷口,即可能引起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,亦造成治療的複雜度增加,有時需要使用抗生素。因此,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,首先將異位性皮膚炎控制好,盡可能降低環境過敏原或食物過敏原,同時做好保溼。情況嚴重則需服用抗組織胺的藥物,短期可塗抹含類固醇的藥膏,以免控制不當造成細菌感染。另外,汗水也是一種刺激物,會讓孩子的皮膚產生溼疹,導致異位性皮膚炎更為厲害,因此,盡量保持寶寶肌膚的乾淨與乾燥。
(2)做好保溼
除此,保溼亦為重要步驟。吳幸霖醫師進一步解釋,經常遇到父母詢問是否該天天幫寶寶洗澡,因為擔心將他身上的油脂洗掉,造成皮膚太乾燥。 可是若沒有按時清潔,寶寶流汗所產生的汗水會堵住毛孔而造成皮膚問題,因此吳醫師說明:「還是要天天幫寶寶洗澡,但洗完澡後的保溼是關鍵。」至於該用何種洗劑,對於極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孩子也許可以考慮用清水洗,倘若擔心洗不乾淨,建議使用嬰幼兒專用的沐浴清潔用品。
(3)調整飲食
對於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在飲食上的調整,吳幸霖醫師表示:「喝配方奶的寶寶可考慮將奶粉換成部分水解蛋白奶粉,因為寶寶有可能是對牛奶蛋白過敏,減少過敏原對於抑制皮膚過敏或許有些幫助,不過盡可能喝母奶會更合適。」若是擔心對副食品過敏像奇異果或芒果等,則待孩子1~2歲後再讓他食用。
3.脂漏性皮膚炎
不過,王醫師指出:「兩、三個月的寶寶不至於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,通常這階段的孩子較為常見的是脂漏性皮膚炎。」脂漏性皮膚炎好發部位多在頭部、臉部。症狀為油脂分泌過盛,會在嬰兒的頭部發現一層溼溼黃黃的分泌物,臉部也會有一片紅紅的疹子。會恢復正常。
脂漏性皮膚炎在寶寶4個月以上多會痊癒。
改善方法 – 維持皮膚乾燥+保溼
至於脂漏性皮膚炎的寶寶,也同樣別幫他穿太多衣服、也要注重保溼。王醫師舉例,像親餵母乳時,寶寶貼著媽媽的肌膚、有媽媽體溫的保暖,不用特別再幫他蓋被子。若注意穿著、減少被蓋及保溼一個星期後,寶寶的皮膚仍紅紅粗粗的,或是還有黃色分泌物,寶寶仍睡不安穩,醫師會開一些含類固醇的藥物塗抹,約5~7天即能看到效果。大致而言,脂漏性皮膚炎在寶寶4個月以上多會痊癒,如果症狀反覆發生或演變為全身性,像耳後、手、腳、胸等部位等起紅疹,即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,需多加注意。
4.熱疹
另外,雖然寶寶的年紀小,但汗腺數量與成人差不多,約為200~250萬個,可是體溫調節能力不像大人成熟,出汗程度比成人高出2~3倍,因而容易出現熱疹。而熱疹好發於出汗部位,像頭部,頸部、背部等。
改善方法 – 保持身體乾燥
除了異位性皮膚炎,對於起熱疹的寶寶,王怜人醫師建議,注意別幫他穿太多衣服,並隨時用溼毛巾把汗擦乾、更換棉質乾爽衣物,約經過2~3天狀況會有所改善。王醫師指出:「原則上熱疹不需要擦藥,只要注意孩子的體溫與環境溫度,讓他的身體保持舒爽即可,除非仍無改善或合併有細菌感染才需用藥。」
5.尿布疹
尿布疹也是冬天常見的皮膚問題,嚴重時還會引起黴菌感染。王怜人醫師解釋:「冬天時,父母除了幫寶寶穿一件紙尿布,還會再幫他穿包屁衣,外面再套上一件連身衣,等於穿了三件尿布,也造成悶熱而導致尿布疹。」
改善方法 – 勤換尿布、清水洗屁屁
因此,換尿布的原則是寶寶喝奶前先換一次;喝完奶後約一小時就會解尿或解便,再幫他換一次。另外,換尿布時,盡量用清水幫他沖洗小屁屁,而且一定要將屁屁擦乾才包尿布,否則容易長尿布疹。
這麼做,Baby肌膚不NG!
1.降低環境過敏原
對於預防、減少過敏疾病發病的方法,吳幸霖醫師指出:「首先考慮降低環境過敏原的接觸,最常見的空氣過敏原是塵蟎。」冬天屋子通常很少開窗戶,加上室內有時會開暖氣,這種溫熱潮溼的環境會加速塵蟎的生長,再加上室內不通風,造成塵蟎在空氣中的密度較高,可能會增加鼻子過敏及皮膚過敏的情況。因此,開窗通風很重要;另外,盡可能將溼度控制在50~60%之間,人不會感到太乾燥,塵蟎也不易生長。
*減少使用地毯和絨毛玩具
另外,若孩子對塵蟎過敏,地毯與絨毛玩具也要盡量避免,因為此類物品可能藏有大量塵蟎。至於絨毛玩具的清潔,吳醫師建議可先將絨毛玩具冷凍後再清洗,他解釋:「先將玩具放進冰箱冷凍再清洗,如此才能徹底清除塵蟎。」畢竟有時用清潔液清潔不見得能有效去除塵蟎,而最簡單的方式是先冰凍過,不過,能不接觸這類玩具就盡量不接觸。
2.別穿太多
冬季的照護上,盡量別幫孩子穿那麼多。王怜人醫師表示:「一個月以下的寶寶穿衣服比爸媽多一件即可。至於滿月以上的寶寶,則是穿的和爸媽一樣多或少一件衣服。」而室內溫度盡量維持在22~24℃。
3.維持身體乾燥
當孩子流汗時,汗水的刺激會讓孩子因為搔癢而抓身體,這時父母不妨抱他去浴室用清水將汗沖掉,或用溼毛巾將汗擦乾,會讓搔癢的程度降低很多。
4.每天使用一次嬰兒沐浴乳洗澡
幫寶寶洗澡時建議使用嬰兒沐浴乳或肥皂,王醫師表示:「由於寶寶解尿頻繁而且容易流汗,使用沐浴乳或肥皂清潔是需要的。重點是洗澡的時候,不要將沐浴乳倒在水裡,也不要將沐浴乳或肥皂直接抹在寶寶的身上洗,應先將沐浴乳或肥皂搓成泡沫後再用手幫寶寶洗澡。」原則上,每天至少用肥皂或沐浴乳幫孩子清洗一次。
5.一定要保溼
當孩子的皮膚乾燥時,他會感到搔癢而想抓,造成皮膚變紅、甚至變得更敏感,因此,吳幸霖醫師指出:「一旦發現寶寶皮膚乾燥,就趕快幫他擦乳液保溼,避免惡性循環。」預防重於治療,妥善照護皮膚可減少過敏現象。
發現寶寶皮膚乾燥,趕快幫他擦乳液保溼。
冬天,照護寶寶的6重點
1.寶寶穿衣3撇步
- 選擇純棉衣物避免過敏
冬天幫寶寶穿衣服時,衣服材質的選擇很重要。吳幸霖醫師說明:「有些孩子的肌膚敏感,像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可能對毛料過敏,也會加重皮膚過敏情況。因此,應該盡可能選擇純棉衣物比較不會引起過敏。」 - 洋蔥式穿衣法
在冬天幫寶寶穿衣服時,並非只是幫他穿得多、穿得暖就好,王怜人醫師認為:「要注意寶寶是否流汗,隨時留意他的體溫來增減衣物。」
而洋葱式穿法是最好的穿衣方式,王醫師解釋,先幫幼兒穿一件紗布衣、加上薄長袖、外面再穿一件外套。衣服與衣服之間有空氣,也讓保暖效果更好。如果太熱或太冷,也容易穿脫以調節體溫。另外,她也建議家長出門時不妨帶一條毛巾,當寶寶流汗就幫他將汗水擦乾,減少汗水產生的刺激。 - 外出戴帽子
氣溫低時外出時記得幫寶寶戴上帽子,才不會讓體溫降太多,吳幸霖醫師指出:「幼兒不像大人有頭髮可以保暖,頭部沒戴帽子有時會一下散熱太多,導致寶寶不舒服。」
2.留意室溫與寶寶的體溫變化
一般而言,維持適當的室內溫度跟溼度對寶寶的保健很重要,可將溼度控制在50~60%之間。吳醫師解釋,像暖爐的溫度開太高會讓空氣變得乾燥,易引起孩子的不適。其實,可以在家準備溫度計與溼度計,可隨時瞭解室內的溫度和溼度。
別讓幼兒使用電毯
王怜人醫師也補充,盡量別讓室內溫度與室外溫度相差7℃以上。除此,也不建議讓幼兒使用電毯,除了可能會燙傷皮膚,溫度太高也容易造成孩子脫水。 另外,除非外出,否則不需要幫寶寶包手套或腳套,雖然父母有時會覺得孩子的手腳冰冰涼涼的,但因為手腳是寶寶散熱的地方,所以溫度較低是正常的。如果摸寶寶的肚子是溫溫熱熱的,就不需要再添加衣服。
3.增加寶寶抵抗力
- 營養
增加寶寶抵抗力的最簡單方法是哺餵母乳。吳幸霖醫師解釋:「母乳本身含有抗體,可預防腸胃不適,所含的營養成分也是最適合嬰幼兒。」 - 注射疫苗
冬天是流行性感冒的好發季節,寶寶出生滿6個月即可考慮施打流感疫苗。另外,減少出入公共場所,尤其密閉式場所的傳染力最強,像大賣場、百貨公司等擁擠、人多的地方。
4.從事戶外活動
帶幼兒到戶外走走,王怜人醫師說明:「建議寶寶滿一個月以上再帶他出去,至於外出的場所最好是開放式、空氣流通的地方,像是住家附近的公園或是自家陽台也可以。而時間上,盡量選在早上11點以前,以免太熱曬傷寶寶。」
建議寶寶滿一個月以上再帶他出去。
進行戶外活動前先看氣象
當孩子已經會走路、會爬,可以帶他去戶外走走。但是吳幸霖醫師提醒,若寒流來襲天氣很冷,冷空氣對寶寶的氣管是種刺激,容易引發咳嗽,因此要考慮幫寶寶戴上口罩。原則上,進行戶外活動仍得視氣溫而定,太冷就不建議帶幼兒外出。
5.注重照顧習慣與衛生 – 回到家中先洗手,再抱baby
當大人從外面回到家後,要抱寶寶前最好先洗手、嗽口、能換掉外出的衣服更好。吳醫師指出:「重點是至少一定要先洗手。」另外,王醫師補充:「若爸爸媽媽有感冒,最好戴口罩並遮住鼻子部位,再抱寶寶。」 除了注重大人的衛生習慣,也要照顧寶寶的衛生習慣,像是按時幫他剪指甲,王醫師解釋,寶寶的指甲太長,若加上他有溼疹或熱疹情況,容易抓傷造成傷口或感染。
6.隔離生病的孩子
家裡若有兩個以上的孩子,其中一個感冒或咳嗽時,盡量別和其他孩子待在同一個空間活動或同一個房間睡覺,盡可能做好隔離措施。
吳幸霖醫師補充,生病孩子的飛沫、嘔吐物、排泄物仍可能會殘留病毒,而大人在接觸了生病的孩子後,沒有洗手,又去接觸健康的孩子,容易因此造成間接傳染。因此,除了避免讓孩子們互相接觸產生直接傳染,照顧孩子的家長們也必須提高警覺,做好衛生習慣,以免將病菌帶給健康的孩子。
專家解答常見4疑問
1.冬季,寶寶要天天洗澡? – 一天至少用一次沐浴用品清洗
原則上,建議寶寶在冬天時仍要天天洗澡。吳幸霖醫師指出:「嬰幼兒的活動量大,一整天下來寶寶可能會出汗,也會讓皮膚產生一些分泌物,如果兩、三天才洗一次澡,容易衍生其它皮膚問題。」因此,需要使用具去油力的嬰兒沐浴清潔用品,清潔寶寶皮膚上的髒東西,洗完澡後,再加強保溼,才不會造成寶寶的肌膚狀況。 王怜人醫師說明:「一天一次用沐浴用品清洗寶寶身體,至於其它時候則可以用溼毛巾擦過或清水沖洗。」
2.寶寶手腳冰冷一定是體溫低?– 可能太冷、發燒、或散熱
有時父母摸寶寶的小手或小腳,發現手腳冰涼就幫他們加衣服,不過,手腳很冰冷不一定是孩子的體溫低,吳幸霖醫師分析:「一般而言,手腳很冰冷有2種可能:
1環境溫度太低造成寶寶寒冷,此時應幫孩子加衣服。
2可能要考慮是否有發燒,因為發燒之前有時會手腳冰冷,若確定為發燒,則要考慮就醫治療。」
另外,王醫師也補充:「寶寶手部跟腳部是散熱的地方,因此冰冰涼涼亦屬於正常情況。家長可以摸摸孩子的肚子,如果是溫溫熱熱的,表示孩子的體溫正常。」
3.寶寶能穿羽絨衣?– 棉質衣物較適合嬰幼兒
王怜人醫師表示:「通常會建議讓嬰幼兒穿著純棉的衣服,而且在穿之前要先洗過。」至於羽絨衣則不適合小寶寶,由於寶寶的異位性皮膚炎或過敏症狀還不是很明顯,無論是否皮膚過敏,最好穿著純棉衣物。 如果孩子沒有對羽毛過敏,穿羽絨衣不一定會直接引發皮膚症狀,不過吳醫師認為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對羽毛是否過敏不容易確定,且幼兒穿上羽絨衣容易流汗,原則上還是以純棉的衣物比較適合。
4.如何從外表觀察寶寶太冷或太熱?- 摸摸孩子的後腦勺、背部或腹部
雖然寶寶手腳冰冰涼涼,若是肚子溫溫的,那麼寶寶的體溫是適度的。王怜人醫師指出:「若摸孩子後腦勺、頸部或背部,發現有流汗溼溼的,那就是太熱了,應幫他減少穿衣或被蓋。」此外,有些孩子會一直抓頭髮,那也可能是太熱了,父母應稍微注意。
吳幸霖醫師表示:「如果孩子已經在發抖,通常表示穿不夠,或有發燒的問題,大人應該視需要幫寶寶添加衣物,或量測體溫。」
其實寶寶並非大人想像中那麼怕冷,他們反而比較怕熱、容易流汗,因此,父母別過於擔心寶寶穿太少會受寒而一直幫他們加衣服。王怜人醫師提醒:「反而父母要比較注意的是隨時觀察孩子是否太熱,趕緊替他們擦汗或換衣服。」冬天的氣溫低,流汗後衣服溼答答的孩子反而容易感冒、或是流汗造成皮膚刺激、引起皮膚過敏。再者,偶爾些微冷空氣的刺激反而會促進寶寶交感神經的發達,也可以鍛鍊寶寶健康的皮膚。
吳幸霖
學歷:臺北醫學院醫學系畢
經歷:臺北市立忠孝醫院住院醫師/總醫師、美國賓州大學附設醫院臨床研究員
現任: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、國立陽明大學兼任臨床講師王怜人
學歷:日本國立浜松醫科大學醫學士
經歷: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溼科臨床研究員、新光醫院、萬芳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及總醫師、日本名古屋聖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
現任: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
採訪撰文/魏婕綝
諮詢/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吳幸霖、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王怜人
模特兒/可愛寶貝楊比比
攝影/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
*更多內容請參考:【嬰兒與母親】2013年1月號 http://www.mababy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