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日期: 2024-11-07

天啊!別再尖叫了!

寶寶為什麼總是愛尖叫?怎麼辦?甚至會睡一睡突然大哭,究竟嬰兒尖叫怎麼辦呢


寶寶尖叫期?從嬰兒4-6個月開始就會,有可能是因為壓力、抒發情緒,或是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

4~6個月
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蔣立德醫師指出,當4~6個月時,孩子已經可以運用他們的聲音表達需求,此時,就有可能出現尖叫的行為。

寶寶愛尖叫怎麼辦?

孩子愛尖叫真的只是因為語言能力還未發展完全嗎?蔣立德醫師表示,當孩子的語言能力與認知功能還未發展到一定程度,的確有可能透過尖叫的方式試圖表達他們還未能講出的話語,不過,這並不是唯一造成孩子尖叫的原因。

孩子會尖叫的原因還包括生理不適、內心壓力、抒發情緒、希望能夠吸引他人的注意、看到他人的反應覺得有趣好玩等因素。

當嬰兒出現尖叫行為的時候,蔣立德醫師建議爸爸媽媽,第一步還是要先從生理層面觀察,確認寶寶是否有身體上的不適或其他生理需求,此外,也需要記錄嬰兒尖叫的頻率與時間長短,觀察寶寶是否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或時間會出現尖叫行為。

當孩子在公眾場合尖叫要怎麼辦? 

情境
孩子快要兩歲了,似乎只要一興奮就會開始高分貝尖叫,無論時間場合,在公眾場合也是,很希望能夠介入改善孩子這樣的尖叫行為,卻又不知道該從何下手?
 
首要考慮因素:確認孩子的生理狀況
蔣立德醫師表示,生理狀況永遠要放在第一順位做為首要觀察要件,即使孩子只是有點小感冒或是太疲累,都很可能會哭喊尖叫,有些時候孩子對於外界事物與環境的理解或想像,不一定與大人認知的一模一樣。例如,爸媽覺得帶孩子去動物園玩,讓孩子能夠觀看各類動物是既有趣又有意義的活動,但孩子本身有可能不覺得那麼有意思,甚至覺得無聊;或是一整天下來很疲累,此時,孩子就有可能透過尖叫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或是身體的疲累。

多鼓勵並引導孩子使用語言表達
蔣立德醫師提到,孩子在1歲半〜2歲半的年齡,開始稍微能夠與大人進行簡短的對話,但能力還沒有那麼好,我們常說「2歲貓狗嫌」,在這個年齡層左右的孩子,不但渴望獨立自主,也對世界充滿好奇,加上有些孩子發現尖叫可以引起外界注意,因此會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利用尖叫來吸引他預期中能夠獲得的關注。而年紀再大一點以後,如果語言能力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,家長可以先試著多鼓勵,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當下內心的想法、感受與需求;不過,當孩子明明有能力做到用語言表達,卻還是習慣用尖叫吸引旁人的關注時,建議家長要適度忽略,以免孩子習慣性利用尖叫來獲取注意。

轉移注意力、帶離現場
如果發現孩子是在特定場合的關係尖叫,表示這個環境對孩子所造成的壓力,已經是超過孩子能力負荷的範圍,建議爸爸媽媽要先將孩子帶離現場。
基本上,學齡前孩子的注意力都不長,因此當離開特定環境,孩子的情緒也穩定下來以後,爸爸媽媽可以試著跟孩子討論剛剛發生的整個狀況,藉以了解孩子尖叫的原因,也要慢慢注意到底是哪些特定環境,在現階段對孩子來說可能並不那麼適合。

處理孩子的尖叫行為,step by step !

步驟1:家長必須先穩定自己的情緒

蔣立德醫師指出,當孩子情緒張力很大,尤其是不停尖叫的時候,可能會比哭鬧更讓人心煩或不舒服,此時家長若沒辦法先穩住陣腳,反而被孩子的情緒牽著鼻子走,往往會使場面更加失控。

此時爸爸媽媽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,提醒自己一定要先冷靜下來,否則很容易就讓自己的情緒與孩子的情緒糾結在一起,到最後搞不清楚到底是誰的情緒問題需要優先處理。

此外,小朋友的情緒也很容易被大人影響,如果本來孩子只是出於好奇有趣而尖叫,但大人卻因此對孩子大動肝火,孩子反而很可能感到委屈,出現原本並沒有的生氣、難過等情緒。

步驟2:會尖叫的孩子不等於「壞孩子」

在孩子不斷出現尖叫行為時,爸爸媽媽靜下來後應該要問問孩子:「發生了什麼事情?」。

這麼做的目的是透過溫和的態度,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有聽到孩子(你)尖叫了,有接受到孩子(你)發出的訊息了,然而不論原因是什麼,爸爸媽媽都會在你身邊陪伴著你,會給予幫助的。而不要直接制止,避免讓孩子覺得自己這樣是很壞的。

蔣立德醫師強調,千萬不要用尖叫與否去歸類孩子是不是一個乖孩子,當父母親用這樣的方式去區分時,可能會壓抑孩子的情緒發展。當孩子常常尖叫時,唯有接納包容,並找出背後的原因,才是最重要的。

步驟3:引導並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

如前所述,當孩子出現尖叫行為時,爸爸媽媽可以多鼓勵孩子用語言代替尖叫,並進一步引導明確表達當下的情緒或需求。

如果孩子的能力上還不能做出完整表達,爸爸媽媽可以進一步表達自己的心理推測的想法,試著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反應,未來才更有機會表達他們自身的感受與需求。例如,「你一直在尖叫,媽媽覺得你在這裡(這個場合當中)很焦慮。」

蔣立德醫師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善用機會,當孩子出現類似尖叫行為時,除了適時引導孩子能夠用口語表達自己的情緒與需求外,也進一步協助孩子建立認識自己情緒這樣的能力。

善用繪本
除了運用口語協助孩子認識與表達本身情緒之外,平日爸媽也可以多利用繪本來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。

Q:
當孩子在公園跟其他孩子玩在一起時很容易就尖叫,然後變得孩子們一起尖叫,可是,當沒有與其他孩子碰面時,孩子又會跟我說他很想念他那群同伴們(都是學齡前年紀)或是公園的好朋友。

也有試過跟孩子好好溝通,既然很喜歡跟同伴們一起完,那下一次就不可以隨便一直尖叫好不好?孩子也答應說好,可是,下一次他們碰在一起玩,又開始不斷一起尖叫了,該怎麼辦呢?

尖叫行為與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有關連性

蔣立德醫師提到,有時候家長在教導孩子時會有盲點,雖然孩子的確有社交需求,也需要社交刺激,但是他們還不太知道要怎麼跟他人適當相處互動。

而尖叫對於孩子還說,是個很簡單且有效的發洩方式,因此當好朋友玩在一起,不論是開心或是發生衝突,孩子以尖叫來表達不是罕見的狀況。

此外,音量控制對3歲前的孩子來說,有一定的難度,通常在進入幼兒園後,開始有老師、同儕,也會有相對應的規範,在過著團體生活時,孩子會有更多機會可以學習社交互動的技巧,隨著年齡的增加,當孩子的語言能力越好,思考能力越成熟時,尖叫的狀況一定會隨之減少。

錯誤期待:「孩子應立即改變」

雖然爸爸媽媽要慢慢引導孩子去改善尖叫行為,但是,切勿抱有過度不切實際的期待,認為只要跟孩子提醒了2、3次,孩子就會(應該)立即改變!永遠要記得,習慣是需要花時間去養成的。

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故意要跟家長唱反調,而是他們的理解能力還沒有那麼好,此時最忌諱的,就是家長看到令他們心煩的相似問題狀況一再發生就感到氣餒,甚至將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,孩子會更加困惑而不知所措。

善用正向鼓勵的方式

蔣立德醫師指出,要減少學齡前孩子的負向行為,多給予正向的鼓勵才是最好的方法。學齡前的孩子往往會記得別人對他的獎勵與稱讚。


蔣立德
學歷: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
經歷: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住院醫師、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總醫師: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
現職: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研究醫師,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

採訪撰文/敖庭綸
諮詢/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蔣立德
攝影/小朱爸
梳化/羊羊
演出/可愛寶寶:李語芯;帥氣爸比:李偉榮;漂亮媽咪:丁嘉曄

*更多內容請參考:【BabyLife育兒生活】2014年12月號。http://www.mababy.com/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