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日期: 2021-12-09

5招有效改善孩子太被動

何謂主動與被動?是否有絕對的好壞之分?我們經常聽到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很被動,包括凡事都要人家教、使用過後的東西都不會自己收起來、生活自理能力差,種種跡象讓父母不禁擔心,這樣不積極的態度是否會影響孩子日後的學習或性格呢?

事實上,每個人的個性不同,即便是成人也會有較主動與較被動之分,更何況是小小孩?被動的孩子並不代表「絕對」差勁,例如:在一個陌生、危險的環境中,被動的孩子反而比較安全,主動的孩子可能因為好奇而會去冒一些風險。

家有被動小小孩

每位寶寶的氣質都是與生俱來,所擁有的天性不同,加上後天影響,造就出不同個性。有些親子間互補作用很融洽,有些卻總是沒辦法配合對方的腳步,當急驚風遇上慢郎中,家長就會在抓狂的邊緣徘徊。

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洪梅禎表示,若家長多付出一些時間和心力去觀察、了解孩子的氣質與個性,會比較容易理解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反應背後是有原因,也更能預測到孩子的情緒及行為反應,久而久之,便能找出應對教養的策略,而不是每次都以家長發脾氣來收場。

主動VS.被動,孩子是哪一種?

一般而言,主動性高的孩子樂於接觸與嘗試,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麼,生活自理方面不太需要家長煩惱;被動的孩子有些天生注意力、規畫的能力就比較弱,對於自己等一下要做什麼總是搞不清楚,因而在大人眼裡被貼上「很懶散、說一下才動一下」等標籤。對於有些家長反應,孩子明明睡覺時間快到了,卻還不收拾準備就寢,總得講數次以上、一再提醒,他才會起身進行。其實孩子不是故意要違抗父母的指令,只是需要更多引導,甫能決定下一步要做什麼,爸媽可以從一些生活小細節分辨出孩子是否為比較需要協助的個性,例如:孩子在遊戲中總是等待他人邀請,或在生活方面經常需要他人協助,有時候會與其他性格有類似之處,但被動與內向、害羞又不完全劃上等號,家長不妨多觀察自己的寶貝,以便區分。

造就被動行為的背後原因

若孩子受天生氣質影響,總是表現出興趣缺缺、懶懶散散的樣子,父母可以發現在遇到任何情況時,孩子的反應都會差不多,洪梅禎心理師指出,除了先天氣質之外,還有許多因素可能造就孩子在特定情況中的被動表現。

生理因素

當小朋友遇到要跑跳的活動,假設他原本的肌肉力量就較弱,平衡、協調能力也差,或者對活動不感興趣時,便會表現出被動的樣子。由此可見,孩子的被動表現其實有其背後之原因,如果知道自己會跑輸或要進行不好玩、不擅長的活動,自然就得要成人三催四請。

心理因素

有些孩子對新事物、陌生人群與沒接觸過的遊戲、環境都要慢慢摸索,在適應和接受度上,需要花上較長的時間,易讓人產生「看起來總在觀望的被動感」,其實孩子可能只是不知道自己如果去玩了會有怎樣的結果?猶豫、不確定或心情不佳,都會影響孩子的主動性。


諮詢/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洪梅禎
採訪撰文/許家寧
模特兒/溫柔媽咪小惠、可愛弟弟柏崴
攝影/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

*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:【媽咪寶貝】2016年05月號。

http://www.mababy.com/newkm/article.aspx?sno=0004930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