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日期: 2022-03-08
流口水幾乎是每個寶寶都會有的一個經歷,嬰幼兒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,唾液腺還不完善,吞嚥反射功能也在發育當中,加上幼兒半歲左右處於出牙期,唾液的分泌略有增加,且嬰兒口腔淺,就會出現口水滴答滴答流不停的現象。
內容目錄
口水“流程”
一般來說,寶寶流口水屬於階段性現象,有一定的規律性。剛出生的新生兒,分泌的口水量其實不多,約50~80c.c,僅夠滋潤口腔,等到寶寶到了3~4個月大後,隨著生理需求發展與成長發育,1天約可分泌出200~240c.c左右的口水量,到5個月後,才顯著地增加。
0-3個月:口水少
新生兒唾液腺不發達,分泌的唾液較少,加上此時寶寶大多是母乳或乳類餵養,並不需要唾液酶幫助消化,因此不會刺激唾液腺分泌。
4-6個月:口水漸增
此階段開始給寶寶添加副食品,米粉等澱粉類食物會刺激唾腺分泌,至寶寶5-6個月時唾液分泌明顯增多。但寶寶口腔容積相對較小,吞嚥反射功能發育也還不完善,無法及時吞嚥所分泌的唾液,因此會出現口水外流的現象。
7-18個月:口水氾濫
口水流得最頻繁的時期,恰好處在寶寶的萌牙期。乳牙萌出時頂出牙齦,除了齒齦腫脹,會讓寶寶有不適反應,也會刺激到面部的三叉神經,進而增加唾液的分泌量。
2歲之前:停止流口水
大部分寶寶在1歲半,最晚2歲之前,因度過長牙階段,且口腔肌肉運動功能的成熟,逐漸有效地控制吞嚥動作,嘴邊也不再濕乎乎的了。但也有一些寶寶兩歲以後還是不斷地流口水。
小口水大作用
- 口水中內含多種酵素可幫助寶寶分解、消化澱粉類食物。
- 保護寶寶的口腔黏膜免遭病菌侵犯,且可在牙齒的琺質上形成一層無細胞成份的薄膜,有助於防範蛀牙的發生。
- 帶走口腔內的食物殘渣,維持口腔與牙齒整潔。
- 保持寶寶口腔潮濕,保護口腔內的黏膜組織。
- 促進寶寶咀嚼,並可潤滑食物及喉嚨,幫助吞嚥功能的完善。
- 可刺激味蕾,提高寶寶的進食欲望。
- 可促進嘴唇和舌頭的運動,有助於說話。
口水流太多對寶寶可能造成的傷害
一般而言,寶寶流口水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,反倒是生病發燒、脫水的寶寶口水的分泌量會明顯的減少,形成口乾的現象。但由於寶寶的皮膚較薄,血淬循環也比較豐富,而口水中又含有一些具有腐蝕性的消化酵酸,故當流出的口水一再刺激寶寶的嘴角、臉龐、脖子,甚至前胸部時,很容易讓皮膚的角質層被腐蝕,或是因為潮濕而導致黴菌感染,產生發紅或濕疹、發炎等症狀,就會影響寶寶的健康。
嬰兒流口水護理
媽媽應該經常幫寶寶擦拭流出來的口水,讓寶寶的臉部、頸部保持乾爽,以避免濕疹的發生 ——
1、口水巾:寶寶口水巾要求質地柔軟,吸水性強,以棉質為佳,要經常洗燙並曬乾。擦時不可用力,輕輕將口水拭幹即可,以免傷害寶寶細嫩的皮膚。
2、圍兜兜:給寶寶戴兜兜,防止口水弄髒衣服。
3、清潔:寶寶的上衣、枕頭、被褥常常被口水沾溼,要勤洗勤曬,以免滋生細菌,並保持寶寶口腔清潔,避免感染。
4、保養:用溫水洗淨口水流到的地方,然後塗上油脂,以保護下巴和頸部的皮膚;儘量避免用含香精的濕紙巾擦拭寶寶臉部,以免刺激肌膚。
5、勿捏臉:捏寶寶的臉頰會刺激唾腺分泌,加重寶寶流口水情況,需盡量避免!
疾病引起的流口水
並非所有的流口水都屬於正常情況,某些時候寶寶流口水是疾病的徵兆 ——
- 寶寶的嘴唇、口角或嘴巴周圍出現水泡、口腔有潰瘍、拒食煩躁等,有可能罹患了口腔炎。
- 流口水同時併發發燒、咳嗽、流鼻水等症狀,可能是咽喉炎或者扁桃體炎,因咽喉紅腫不適,導致寶寶吞咽困難。
- 寶寶有持續性不明原因的發燒〈且溫超過38度〉。除口水很多以外,也很容易流汗,但淚水量卻很少或完全沒有,皮膚出現一些斑點,表示寶寶可能罹患一種先天性自律神經功能障礙的疾病。
- 寶寶平常就顯得全身軟弱無力,平常喝水或吸奶時吸力較差,空易嗆到,運動發育緩慢、智力發育不全、癡呆、行為異常,此時應懷疑寶寶是不是有先天性腦部疾病、週產期或後發性的腦部傷害,例如腦性麻痺、智能不足或新生兒窒息等。
許多原因都可能導致寶寶的流口水,媽媽需要特別關注,如果寶寶口水流得特別嚴重,就該到醫院檢查寶寶的口腔內有無異常病症、吞嚥功能是否正常等。
如何訓練寶寶控制口水
- 副食品選擇:依寶寶成長階段的需求來給予副食品是很重要的!在寶寶開始長牙時,可嘗試餵食帶顆粒的稀飯,或是米餅等固體食物,設法提高寶寶的咀嚼能力。
- 搭配合適餐具:開始添加副食品後,建議使用湯匙,幫助訓練上下唇如何閉合,一歲後,可進一步以吸管或學習杯加強寶寶唇部的訓練。
- 小遊戲輔助:小寶寶可吹小紙片、衛生紙,大一點的寶寶可吹泡泡、紙捲笛訓練吹的能力;在寶寶嘴唇塗上他愛吃的食物,讓他想辦法運用嘴唇吃到東西,也可加強寶寶抿嘴能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