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日期: 2022-02-16

產後水腫

產後身體組織中殘留的過多液體,造成水腫的原因有以下兩種:

肌力減弱導致代謝降低

許多媽咪從懷孕到產後會減少運動,造成肌肉量減少、肌力減弱,進而導致熱量消耗少、代謝降低。肌肉是身體中消耗最多熱量的部位,因此肌力減退,基礎代謝量也會隨之降低。

肌肉的存在就像幫浦一樣,具有排出水分與老廢物質的功能,當代謝變差的時候,身體會容易冰冷,導致含有老廢物質的多餘水分難以排出。因此,當身體發冷,水分堆積在體內組織時,就會產生水腫。

註:代謝指的是熱量的消耗,安靜不動時的熱量消耗稱為基礎代謝。

水分失衡

懷孕期間體內水分會因羊水而比平常多,因此在生產的過程中,經歷破水與出血,到產後哺乳等會失去水分,因此產後的身體會開始儲存水分,可能引起水腫。

如果沒有肌力減低等問題,也沒有長期放著水腫不管,水分失衡導致的水腫大多會在產後幾個月內好轉。

骨盆底肌肉鬆弛

孕期中受到體內激素變化及子宮被撐大的影響,周邊的盆腔筋膜、韌帶、肌肉受到拉扯,造成盆底組織損傷,如果生產方式為自然分娩,會對盆底肌肉、神經的損傷有更進一步的損傷。產後休息時間不足,提重或過度勞動可能會讓尚未恢復的子宮出現下移現象。

骨盆底肌肉的相關症狀,輕度初期會有腰骶部酸脹感或下墜感,站立過久或勞累後症狀會更明顯,適時臥床休息可以減緩不適感,重度患者可能出現尿失禁、排便排尿困難、便秘、殘餘尿增加,搭配運動治療,通常2個月後可以復原。

產後顫抖

根據醫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資料,針對50名健康產婦進行調查,有44%女性在分娩期間或是產後30分鐘內出現顫抖現象,因為從分娩階段到寶寶出生,體內賀爾蒙失衡、生產失血或是注射麻醉藥劑後等會出現的狀況,可能是分娩後神經反射、血管收縮或舒張不穩定、肌肉過度用力導致發冷、顫抖,引發原因眾多,可以肯定的是,此現象是身體保護自己所做出的反應機制,因此,不論是自然產還是剖腹產,都有可能會遭遇類似的過程。

產後可加強保暖或飲用溫水,抖動不止的時候不要慌張,要盡量放鬆身體不要出力,避免過度緊繃、勞累,通常一個小時左右就會改善發冷、顫抖的狀況,如果分娩幾天後,仍持續發冷、打寒顫,應觀察是否有冒冷汗、呼吸急促、心臟疼痛等症狀,有可能會出現休克前兆,建議立即就醫。

產後痛

產後2~3天子宮會收縮而疼痛,身體為了讓子宮停止出血,並且將惡露排出體外,這種收縮的疼痛又稱為「產後痛」。通常生二胎以上的媽媽,疼痛感會更加明顯,因為子宮收縮的方式不同;二胎媽媽會感受到收縮力度跟一胎媽媽的緩慢收縮並不太相同,因此疼痛感也會不同。

產後陰道所排出的分泌物又稱為惡露,可持續排出長達6週的時間,惡露排出的分泌物含子宮內殘血、黏液、組織等混合而成。前3天左右,出血量會比較大,呈現鮮紅色;產後4~10天會從紅色變成粉紅色;14天左右會再變成棕色與黃白色,最久產後6週就會停止排出,如果出血量異常,包含出現大塊血塊、出血量不斷等,就要立即跟醫生反應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